蓝色流体|流体专业论坛 专注流体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2|回复: 5

[其他] 资本运作的玄机与顾雏军样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0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本运作的玄机与顾雏军样本2009年02月02日
来源:《法人》




  顾雏军大量挪用上市公司现金的行为,属于比较典型的资本犯罪,其展开的连环收购最主要目的就是资本运作
  文 本刊记者 吕斌
  2008年1月30日是顾雏军案一审宣判的日子。法庭上的顾雏军一改往日开庭时的激动,平静地聆听了对自己的10年判决。尽管顾当庭已提出上诉,但截止2009年初,终审结果仍未宣布。
  一位律师曾对《法人》记者表示,顾案从案发到一审宣判,历时两年半之久,这已远远超出正常的审理时间,其一审判决结果已不会仅仅由一审法院独立做出,上级法院肯定也有过参与,顾即使上诉,改判可能性也不大。
  如果终审维持原判,将标志着这位曾经在家电业傲视群雄的奇才正式谢幕——他已经50岁了,而且患有严重的疾病,几乎已经不可能东山再起。
  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级企业家的顾雏军就这样倒下了,而他曾经创造的商业奇迹令人难以忘记。在最辉煌的时候,顾雏军一人就掌控了多达五家上市公司,并购的其他企业更是不计其数,外界也形象的称这些公司为“顾氏帝国”。
  在《法人》杂志多方协调下,我们有幸独家专访了跟随顾雏军多年的一位特别助理,以及顾雏军的辩护律师、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李贵方律师。那位顾雏军的特别助理,在顾的格林柯尔收购各地上市公司时,是最主要的谈判者之一,曾亲自操作了对扬州亚星和襄轴两家上市公司的收购。
  在一些人看来,顾雏军大量挪用上市公司现金的行为,属于比较典型的资本犯罪,其展开的连环收购最主要目的就是资本运作。然而,这位助理却不这样认为——即使顾雏军已因此获罪。
  顾雏军梦想成为产业大王,而收购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毫无疑问,并购需要巨额资金,但是鉴于格林柯尔民营的身份,想获得银行贷款并非易事。而格林柯尔系内已收购的上市公司拥有大量的可支配资金,动用这些钱自然是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尽管并不合法,但在国内企业界,这种做法并不罕见。
  就这样,通过一系列财务运作,格林柯尔系内几家上市公司的资金被挪用在遍布全国的收购和重组中。
  持续近一年的郎顾之争,成为顾雏军事发的主要诱因之一,香港著名学者郎咸平一直对顾雏军的大收购颇有微词,多次指责其收购行为涉嫌侵吞国有资产。而顾雏军也不时通过各种场合与之展开辩论。
  郎咸平认为,顾雏军用区区9亿元,就换回总值136亿元的巨额国有资产,涉嫌严重的侵吞国有资产。而顾雏军的支持者则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正是顾的收购盘活了这些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并使国企职工的福利等问题得以解决。
  最终,顾雏军的行为还是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顾雏军案就此案发。
  在中国商界,树大招风似乎已经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律。百富榜也因此有了一个十分不雅的名字——“杀猪榜”。
  中国企业家原罪问题的探讨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鉴于早些年前特殊的经济环境,现在已经很难去追究那些成功企业家的发家史。
  既便如此,“原罪可免、现罪难逃”,以顾雏军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们,在领导自己的企业傲视群雄的同时,往往漠视法律法规,习惯打“擦边球”。这让他们时刻处在犯罪的悬崖边,一不留神,就可能身陷囹圄。
  所以要列出涉法富豪的名单,竟然出奇地容易,随手翻来,人数居然如此众多。除了顾雏军,还有周正毅、郁知非、黄光裕、戴国芳、仰融、袁宝璟……
  中国富豪容易“出事”——这似乎已成了一个商业规律,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欲治从身始,是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需要完成的重要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顾雏军败局内幕  顾雏军仅仅用4年时间,就在中国构筑了一个家电产业帝国——格林柯尔,这一度让全球家电业巨头伊莱克斯都深感震惊与不安。他的资本触觉和商业天才早已传为佳话,但人们更想知道的是,一个过度追求成功的企业家,在缺乏明晰规则的环境里,为什么总走不了太远?
  文 本刊记者 阮加文
  在这个商业传奇比比皆是的时代,一个三年前的商界人物不论他当时是多么举足轻重,一旦遭遇滑铁卢,便注定要淡出人们的记忆。而顾雏军,却是一个难以置信的例外。从2005年的那个夏天在北京首都机场被捕,到不久前顾雏军满面憔悴地再次出现佛山戒备森严的法庭上,这位格林柯尔的神秘领袖好像从来就没有远离过公众的视野。
  无论是习惯于以讹传讹的媒体记者,还是对顾雏军颇有成见的郎咸平,甚至包括那场由郎顾之争引发的“国退民进”大讨论,显然都不可能让顾氏的这种“盛名”历久弥新。人们对顾雏军的持久关注一方面基于他曾经创造的奇迹,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21世纪最初的5个年头里,有可能改变中国家电行业历史的所有主要事件,都与顾雏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随着中国社会和市场步入一个新的转型周期,新的政商关系亟待确立,要对整个企业的未来走向作出清晰的判断已不再那么容易。而此刻的顾雏军,恰巧为人们提供了前进路上的又一标本,那些对世界级企业兴致勃勃的中国企业家们,都能够或多或少地从顾雏军倒下去的轨迹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影子,才是一个法治市场的真正敌人。
  选择做大的路径
  当鲜为人知的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时候,新的千年刚刚降临。尽管顾雏军1995年回国不久就投下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但其时的家电行业因为限于长期恶性的价格竞争而几乎无利可图。
  在这样一个阶段,即使是实力雄厚的日本、韩国和德国的家电企业也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不能轻言放弃的市场,但挣钱的机会显然在想象中被过度放大了。至于原来试图在这个领域分享残羹冷炙的中国许多私营业主,对这个一度炙手可热的产业也渐渐望而却步,差不多是一窝蜂的转向代工经济,所有的人都在千方百计地争取订单,忙于加工和出口,有了订单就有了滚滚而来的财源,获得了订单就获得了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加工订单,似乎承载了整整一代生意人快速致富的梦想与雄心。谁都以为,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和可以忽略不计的环境代价,必定推动“中国制造”走上康庄大道,虽然7年后的今天很快证明那不过是一部分中国企业家的南柯一梦。
  同样在新旧世纪之交的那几个年头,与顾雏军有着相似教育背景但更为年轻的一代创业者,则把满腔的创富激情和计划全部投入到在当时还摸不着的互联网产业。他们囊中羞涩,见多识广,用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编织出不计其数的投资计划和商业故事,吸引注意力,吸引风险投资,以期像那位最有钱的香港公子李泽楷一样——仅仅用5个网页在一夜之间就卖出了20亿美元。显而易见,这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并不都像李泽楷那么走运,其中的大多数在网络泡沫破灭之后早已销声匿迹,但是坚持笑到最后的张朝阳、杨致远、陈天桥和马云们,仍然以其无与伦比的商业成功为世纪之交才蹒跚起步的创业者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标杆。
  同这个时期许多渴望大显身手的创业者一样,顾雏军朝思暮想的是如何在这个特殊的商业环境中找到迅速做大做强的产业路径。已经通过格林柯尔上市在香港募集到7000万美元的顾雏军,既对无数人趋之若鹜的代工企业毫无兴趣,对虚拟的网络经济同样不冷不热。正如当年的行业观察人士所预言,顾雏军熟悉的制冷家电行业虽然很难标新立异,但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这个产业——顾不可能步人后尘。
  跟随顾雏军多年的一位高管说,2000年后,由于格林柯尔的一些决策人物已经预感到中国地产业的巨变和即将到来的暴富机会,竭力主张格林柯尔公司投资北京的房地产业,但很快就被顾雏军否决了。看上去举棋不定的顾雏军其实早就心中有数,在制冷技术理论的建树使顾雏军具有一种无法割舍的“制冷情结”。“另外一个理由就是,顾雏军认为家电行业是中国全行业开放最早、竞争最为充分的一个行业,从事这个产业离权力比较远,不需要频繁地和政府打交道,而房地产等产业的基础资源基本掌握在政府和官员的手上,不设法讨好一些政府官员,几乎寸步难行。顾雏军深藏的雄心就是打造中国的制冷家电业航母。”这位高管今天回忆起顾雏军的产业理想,仍然充满惋惜之情。
  雄心是把双刃剑
  作为受惠于政府最小程度干预的家电行业,顾雏军对它的选择一开始就困难重重。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个品牌的冰箱企业已经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区域市场的划分也固若金汤,任何外来力量都不可能直接渗透其中。收购,成了顾雏军唯一的选择。
  直到2004年当科龙、容声、华宝、美菱这些冰箱业的金字招牌尽收格林柯尔囊中的时侯,顾雏军几乎被看作整个冰箱行业的偶像。可是当他2000年第一次出现在国内家电行业舞台时,没有任何业内人士把这个推销顾氏制冷剂的文质彬彬的书生当回事。顾雏军登门拜访科龙时甚至都没有得到与当时的老板坐下来说话的机会。
  在顾雏军看来,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的后来者,成功的收购或许是迎头赶上那些业界翘楚的最后良机。无论是出于明智的战略决策还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顾雏军明白,对成就其个人雄心来说,在2000年前后开始实施冰箱企业收购计划真是太走运了。
  外企的蜂拥而至,国有企业的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造就了这个行业迅速而短暂的繁荣,这无疑给了海外归来的顾雏军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机会。数以百计的国有冰箱企业由于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和产权、管理层含糊不清的制度设计导致的效率低下,使多条生产线令人痛心的闲置并日益变得锈迹斑斑,许多地方政府为尽快摆脱包袱,对这种萎靡不振的冰箱企业则急于出手。一时间,基于“国退民进”的国企改革蔚然而成为潮流。这一切,在顾雏军眼里却成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有足够的资本和智慧,冰箱产业的整合将触手可及,格林柯尔系也将随着一系列成功的收购而迅速崛起。
  短短的三年时间,顾雏军就已如愿以偿。除了拥有科龙、容声、美菱、吉诺尔这些冰箱品牌,还以极低廉的价钱轻松地获得了全国大部分闲置冰箱生产线,并坐拥中国冰箱市场的半壁江山,从而赢得独一无二的价格优势。“顾雏军进入冰箱行业后,就已经没有什么人还会惦记这个行业了。”原格林柯尔一位副总裁至今仍禁不住感叹。
  值得指出的是,顾雏军感兴趣的那些企业在被收购之前,大都债台高筑,风雨飘摇。正是顾雏军非凡的领导手腕把一个个陷于困境的企业重新带进了最具活力的公司行列,格林柯尔系也因此以“成长速度最快”而独步中国。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细节令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在格林柯尔宣布掌控合肥美菱的当天,美菱的股票一开盘就跳上了涨停板,慢慢吞吞的ST科龙也开始爬升,仅仅3天,科龙甚至摘掉了ST帽子。
  通过收购获得迅速增长,这几乎是顾雏军得以一往无前的唯一利剑。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无比锐利让格林柯尔在家电制造领域独领风骚,同时也使顾雏军在触犯法规和加速壮大企业的渴望之间不得不经常作出痛苦的选择。对于顾雏军来说,其主要问题不在于他掌控的公司能否以迅猛的速度增长,而在于能否换一种方式增长。
  伴随着顾雏军的落马和格林柯尔系的土崩瓦解,一个顾氏败局的形成轨迹也逐渐清晰起来,当顾雏军无法做到放弃对收购的依赖并换一种增长方式的时侯,他其实与司法机关指控他的三项罪名就越来越近了。为了筹措收购的资金,他不得不虚报注册资本,不得不挪用资金,甚至不得不违规披露或不披露上市公司的重要信息。
  按照原格林柯尔的一位副总裁的表述方式,顾雏军的铤而走险与积重难返、严重滞后的金融体制有关。由于私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有限,顾雏军为了筹措收购资金,常常被迫把自己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发挥到极致,而这种超限发挥正是顾雏军今日招来牢狱之灾的诱因之一。
  潜规则或显规则
  意味深长的是,就在格林柯尔崩溃的前两年,顾雏军还与一位记者有过这样语重心长的表白:“我认为应该注意规范,不能拿规则当儿戏。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有一定资产规模的人,千万不要拿规则去赌——赌注太大。我曾对部下说,不要拿规则当游戏。”
  基于顾雏军在西方受过良好教育的背景和作为科研人员的身份,不会有多少人怀疑顾雏军对法律规则的敬畏和坦诚。但正是这位熟知产业规则的知识型企业家,对那些或明或暗的潜规则却一无所知。
  顾雏军虽然凭着他不同寻常的胆识和冒险精神,曾经创造了中国家电行业鲜有的成功故事,但格林柯尔系掌控的所有企业十有八九都与所在地区有着一种讳莫如深的积怨。为了降低格林柯尔系冰箱的采购、物流和销售成本,尽快实现从制冷剂到核心配件压缩机到整机的产业链整合,顾雏军每收购一个企业之后所作的第一项改革,就是立即推行他的全球采购计划——毫不留情地斩断与地方配套服务企业原有的利益链条,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行招标和择优采购。这一做法的效果尽管立竿见影——在极短的时间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然而在顾雏军和习惯了坐享其成的当地配套企业甚至地方政府之间,却从此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原科龙的一位高管曾经估算过,沙滩椅作为科龙空调的促销产品,每年都要消耗数十万把,在顺德当地采购的价格是90元一把,而在浙江订购的只要不到40元,这还包括送达目的地的发货费用,光这一项采购,就能为科龙每年节省上千万元的支出。
  顾雏军的全球采购计划得罪的显然不只是在格林柯尔入主之前的那些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很多时候其实是破坏了由来已久的地方官商生态,有意无意的挑战了那些千古流芳的人情规则。顾雏军从不和地方政府的官员套近乎也是出了名的,他总认为照章纳税、大量解决就业问题就是帮了地方政府的大忙,实在没必要对那些政府官员点头哈腰。据说,有一个地方的两位官员在得悉顾雏军落马之后,竟然举杯相庆。根据此间观察人士的另一种解读,同样足见顾雏军的自命清高、不与官员交好的形象——顾雏军作为掌控巨额财富、在全国拥有多家企业的大老板,在他受到法律规制以后,居然没有带出任何一位官员与其不干不净的利益关系。
  毫无疑问,顾雏军选择远离权力的家电行业并非装模作样。这个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尽管没能够让他好梦成真,但他悲情地为后来者导演了——毕生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家,如何历练既要适应市场、又能适应社会的创富人生。
  被称为中国商界“常青树”的鲁冠球,他精心打造的万向帝国也曾深受顾雏军的尊敬,但顾雏军却没有从中看到自己急切需要的答案:万向模式最好的地方与其说是这个模式本身,不如说是鲁冠球在改革开放30年里的一次次危机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适应能力。
  关于顾雏军,再也没有比经济学人钟朋荣更加合情合理的感慨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人脉关系的商业环境里,要做好企业光实干还不够,还得把关系做好。顾雏军在那些规范的市场环境可能行得通,但在目前的环境下肯定会碰壁。”顾雏军若狱中有知,当引为知己。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造就了格林柯尔帝国
  短短几年时间,顾雏军就向世人展示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事业发展史,并组建起了一个异常庞大的,横跨家电、制冷和汽车三大产业的格林柯尔帝国。这曾一度让很多人感到疑惑
  文 本刊记者 吕斌
  “等我老了,走到大街上,希望听到有人指着自己喊:看,那个老头就是冰箱大王!”这是顾雏军时常做着的一个“冰箱大王梦”。
  为了这个梦,顾雏军一直努力奋斗着,当利用格林柯尔上市掘得第一桶金后,他就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尽可能的膨胀自己的资本规模,从而收购众多的家电品牌、实现自己“成为家电巨头”的梦想上。
  接下来,顾雏军旗下格林柯尔系的收购整合速度之快,让整个资本市场和家电行业都瞠目结舌:广东科龙、安徽美菱、扬州亚星、湖北襄轴、杭州西冷、上海上菱、吉林吉诺尔、江西齐洛瓦、河南冰熊……甚至准备洽购长虹。
  “制冷奇才”的帝国
  1989年,顾雏军在英国成立了首家分销公司——顾氏热能技术(英国)有限公司。1992年,他又在加拿大成立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业务拓展至美国。顾雏军正是以此获得了初步的资本积累。
  搞制冷出身的顾雏军一直对家电行业有着很深的情结,不论是在国内创业还是在海外拼搏,他一直和这个行业在打交道,也一直抱有在这个行业做出一番事业的理想。
  “当时的中国家电,行业生态已经破坏到了极点。那时的冰箱厂没有三、四十万以上的产量就不足于生存,市场竞争造成的价格战已经导致了利润低到无法再低。”一位原顾雏军的特别助理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
  充分的市场化现状决定了要进入这个行业,必须要有成熟的管理理念和足够的资金。通过之前的一系列创业,顾雏军虽然已经有了一部分原始积累,但对于目标远大的他来说,还远远不够。
  因此,上市融资一直是顾雏军的强烈愿望。在香港期间,顾雏军频繁和香港金融机构接触,并整合了自己在内地最早的几家公司中比较优质的资产,谋划在香港上市。
  2000年,由顾拥有的、分布于国内北京、海南、深圳、湖北的四家环保工程公司整合捆绑后,被注入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并于当年7月成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顾雏军以70%的控股比例成为最大股东。
  至此,顾雏军的资本“航母”终于浮出水面。
  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伊始,格林柯尔的市值就超过了43个亿,而且创业板的股票是可以随意流通的,顾雏军在一夜之间已成为了亿万富豪。
  在股价有所上升后,顾雏军减持了一部分,从资本市场获得了几个亿的现金。顾雏军急于用这笔钱做些好的投资。他一直有在冰箱行业干一番事业的梦想,他觉得中国的冰箱行业资源需要大力整合,而整合现有资源,也有利于他尽快实现自己的“家电大王梦”。
  恰在此时,一则消息传出:科龙严重亏损,顺德要卖。
  2001年10月,顾雏军旗下顺德格林柯尔斥资3.48亿元收购身为香港、深圳两地上市公司、中国冰箱产业“四大天王”之一的科龙电器26.43%的股权,并成为科龙电器的第一大股东。顾雏军也因此出任科龙电器的董事长。
  作为顾雏军收购的第一个目标,科龙也一直是他十分看重的一个品牌。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科龙第二年就摘掉了ST的帽子,并实现利润和利税的大幅度增长。
  接下来,尽管面临各方对其公司业绩、收购资金来源等问题的质疑,格林柯尔仍然迅速地完成了多笔大手笔的收购。
  2003年5月,将格林柯尔以现金2.0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安徽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成为美菱电器最大的股东。至此,顾雏军通过格林柯尔已将国内冰箱行业“四大天王”中的两家——科龙、美菱收编麾下。
  转战汽车业
  把国内四大冰箱巨头中的两家收入麾下后,2003年扬州亚星的突然出现,使许多关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人很是惊讶:难道一直致力于家电行业的顾雏军要突然转战汽车?
  “其实并不突然,决定收购亚星之前,格林柯尔已经对客车行业研究很久了。”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原顾雏军的特别助理表示。
  在次于扬州办厂的过程中,他们和当地政府有了一些接触,也接触到了扬州当地的一家大型客车上市企业——亚星客车
  这个时候的扬州亚星客车,由于“机制不活”等原因,已经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亚星公司之前年生产3万辆客车,到格林柯尔收购的时候只生产4000辆,实际上整个公司已经濒临垮掉。
  就在格林柯尔在扬州建立冰箱生产厂的过程中,扬州市政府看重了这家企业的民营机制和成功整合科龙、美菱的案例。经过初步的接触,双方很快达成了收购协议。
  顾雏军认为,作为自动化程度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客车行业对民营企业来说,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由此,格林柯尔的收购范围第一次扩大到家电行业之外。
  完成对亚星客车的收购后,顾雏军又“偶遇“了另一个目标——位于湖北省襄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襄阳轴承。顾雏军认为,作为汽车行业的配套产业,轴承这个行业在国内是“可以做的,有发展前景”。
  2004年4月,通过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顾雏军以1.01亿元的价格入主ST襄轴,持有其29.84%股权。
  至此,顾雏军旗下的格林柯尔已经拥有了5家上市公司。而且除此以外,格林柯尔还先后收购了吉林吉诺尔、江西齐洛瓦、河南冰熊在内的多家电器企业和生产线,顾雏军因此也被众多关注者称为“资本狂人”。
  空手套白狼?
  其时,作为格林柯尔系的实际控制人,顾雏军手中控制有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8056HK)、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921HK000921.SZ)、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000521.SZ)、扬州亚星客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600213.SH)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公司(000678.SZ)等5家上市公司,并控制着麾下格林柯尔系的制冷剂、冰箱和客车三大产业众多公司。
  纵观格林柯尔的一系列收购,顾雏军基本上只染指国有企业。在他看来:“国有企业好进入,如果我不要的话,浪费也是浪费了。”
  然而,正是这些企业的“国有”身份,使得顾雏军在后来饱受怀疑和指责。实际上,早在2001年顾雏军斥资5.6亿元收购科龙电器时,就有大批各界人士对他的公司业绩、收购资金来源等提出质疑。而顾雏军这位花白头发、戴宽幅眼镜的学者型商人,也被业内怀疑为“空手道高手”。
  不过,顾雏军毫不理会各方质疑的声音,“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这是被很多媒体广泛转载的顾的一句名言。
  但在后来,始终摆脱不了市场质疑的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金融教授郎咸平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演讲,指责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强烈建议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
  “郎顾之争”的大幕由此拉开,顾雏军也由此目标越来越大,行为越抹越黑,变成众矢之的。在那些狂风暴雨式的质疑之下,格林柯尔神像上的油彩开始被迅速剥落。他频繁的资本动作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2005年5月10日,科龙公司发布公告,称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粤、苏、鄂、皖四省证监局再对各辖区内的“格林柯尔系”上市公司展开检查,此时的“格林柯尔系”已是风雨飘摇。
  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2005年9月27日,科龙电器公告称,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受让广东格林柯尔持有的公司26221万股(占总股份的26.43%)境内法人股,双方已于9月9日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书》。
  此后,美菱被长虹接手、亚星和襄轴也重归当地政府。
  2007年5月18日,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8056.HK)正式在香港退市,鼎盛一时的格林柯尔系完全瓦解,一度被称为“资本玩家”的顾雏军,其资产也随同产业幻梦一起灰飞烟灭。
  一个家电奇才倒下了,谁会是下一个顾雏军?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事记

  ▲ 仰融

  原华晨集团董事局主席,2001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3名。2002年5月,正与辽宁省政府发生资产归属权纠纷的仰融突然出走美国。2002年10月,辽宁省公安厅正式通告,仰融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辽宁省检察院批准逮捕。

  ▲ 戴国芳

  原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2004年3月,其运作的一项大型钢铁项目被江苏省政府责令全面停工,戴国芳则以“涉嫌虚开抵扣税款发票”被提起公诉。铁本案在2006年3月28日开过一次庭,但至今仍未宣判。

  ▲ 袁宝璟

  原北京建昊集团董事长。2003年11月24日,袁宝璟因涉嫌雇凶杀人被辽阳市公安机关抓捕。2005年1月,辽宁省辽阳市中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袁宝璟死刑,袁上诉后被辽宁省高院终审维持原判。2006年3月17日,袁宝璟被执行死刑。

  ▲ 唐万新

  德隆系创始人,一度控制着资产超过1200亿元的金融和产业帝国,2003年唐氏兄弟位列胡润富豪榜第25位。2006年4月29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非法获利两项罪名判处唐万新有期徒刑8年。

  ▲ 黄宏生

  原创维集团董事长,曾领导创维进入中国彩电业前三名。2004年11月,黄宏生因涉嫌造假账及挪用公司资金被香港廉署传讯。2006年7月13日,黄宏生因串谋盗窃及串谋诈骗创维数码5000多万港元被香港法院判监禁6年。

  ▲ 张海

  原健力宝集团董事长,曾是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老总。2005年3月,张海涉嫌挪用7亿资金被广东公安机关刑拘。2008年9月27日,张海因职务侵占、挪用资金两项罪名被广东省高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 周正毅

  原上海农凯集团董事长,曾获200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1名。2004年6月,周因涉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和虚报注册资本两项罪名获刑3年,2006年5月获释。仅半年多后,2007年1月,周正毅再次被逮捕。2008年1月,上海市高院做出终审判决,认定周正毅犯单位行贿罪、对企业人员行贿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挪用资金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6年。

  ▲ 郁知非

  原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董事长、上海国际赛车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6年因卷入上海社保案被有关部门调查。2007年1月,郁知非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安徽省公安厅刑拘,2008年4月,被终审判处有期徒刑4年。

  ▲ 张荣坤

  原上海福禧投资集团董事长。2006年7月,张荣坤因涉及上海社保案被拘捕。2008年6月22日,吉林省高院对张荣坤案做出终审判决,张犯单位行贿罪、对公司人员行贿罪、操纵证券市场罪、欺诈发行债券罪和抽逃出资罪,五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9年。

  ▲ 吴英

  浙江本色控股集团董事长,曾位列“女富豪榜”第6位,2007年2月,吴英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公安机关刑拘,2008年2月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目前该案仍在审理过程中。

  ▲ 黄光裕

  国美集团主席,曾在2004年、2005年、2008年三次登上胡润百富榜的榜首。2006年底,黄光裕曾因贷款问题遭到相关部门调查。2008年11月,黄光裕因涉嫌“操纵市场”等行为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

  记者手记:民营企业家的烦恼

  文 本刊记者 吕斌

  在中国,企业家出事儿的概率离奇的高。往往昨天还是万人敬仰的成功人士,今天便沦为阶下囚,反差之大、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接受。

  细数这些“出事”的富豪名单,郁知非、黄光裕、顾雏军、周正毅、戴国芳、仰融、袁宝璟……无不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创造了非凡财富的同时,也曾经是无数创业者的楷模。

  钱有了,名也有了,他们还需要什么?

  看看他们最后的结局,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在企业家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时、当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所欲为时,往往很难控制住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

  家电业做大了,便觊觎房地产;实业做大了,就觊觎资本市场;企业界做大了,又开始觊觎官场……正是这些不断膨胀的欲望与野心,为他们的“落马”埋下了伏笔。

  当年,铁本的戴国芳曾被称为“民营钢铁大王”。然而,时运不佳的他不幸撞在了宏观调控的枪口上,铁本庞大的违规贷款、混乱的内部管理成为了监管层重点关注的目标。

  再看三任首富黄光裕,其家电业的渠道霸权早已被外界所诟病。而他个人的性格则被盛传为嚣张、暴戾,甚至被指有类黑社会行径。所谓枪打出头鸟,成为首富的黄光裕无时无刻不被外界注视,从做实业到做资本,他的任何举动都会被拿来炒作一番。最终,国美电器的发展势头依然良好,而资本市场的糟糕状况则可能把他拖下水去。

  而“隐藏富豪”袁宝璟直到涉案后媒体传出其要将位于印尼海域的一口价值500亿人民币油井的股权无偿捐献给国家时,人们才知道,这位民营富豪的资本积累已经达到如此程度。当然,钱无法买命,遇到问题时就雇凶杀人——这位富豪在面对司法的权威时,显得过于有些肆无忌惮。

  曾几何时,“家电大王”顾雏军被誉为商界奇才,在最高峰时,他掌控着四家上市企业,拥有科隆、美菱、杭州西冷、上海上菱、吉林吉诺尔、江西齐洛瓦、河南冰熊等众多家电品牌。

  然而,资本收购方面的违规操作使得他旗下这些公司成为了他倒台的直接因素。由于资金有限却急速扩张,格林柯尔在完成了前几次收购后就严重现金不足。而家电行业的利润率偏低,现金回收速度慢。

  性急的顾雏军等不了自己的帝国缓慢发展。于是,挪用自己所掌控的这些上市公司的资金成为了他后期收购的主要资金来源。

  纵观近年来落马的民营企业家,他们的罪名无非是“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虚开增值税发票”、“操纵市场”之类,其手段和方式并无过人之处。

  一般来讲,这些行为是中国企业界普遍存在的,只不过他们比较倒霉而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什么这些常规违法行为较为普遍而且长期存在?监管部门显然难择其咎。长期以来,中国法治的不健全、监管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违法成本过低的局面。

  一个健全的市场是需要法治来维护的,成就富豪群体的社会原因是中国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规则的不透明和监管缺失为不少胆大的商人留下了制度漏洞。由此看来,在指责这些民营企业家践踏法律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监管如何才能切实有效?游戏规则如何进一步健全?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蓝色流体网 ( 浙ICP备11054211号 )

GMT+8, 2024-12-4 16:45 , Processed in 0.08562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